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4.5—6.2mm。钟体不扭转,有5条锯齿状的纵棱,所有各条棱在泳钟顶部汇合,其中背棱在泳囊口处延伸为1个小齿。干室比体囊短,顶部较截平,基部四方形凹陷。体囊呈梨形,基部有1个短柄。口板分2叶,基侧角突出,右叶比左叶尖长。
后泳钟体:比前泳钟体小,不对称,右基部齿短于左基部齿,泳囊口有1个小背齿,顶背面有1个凹陷。
单营养体期:叶状体长盾状,盾缘有锯齿,叶状囊基部粗大,顶端尖。生殖泳钟的泳囊四方形,基部边缘有4个锯齿状基齿,泳囊顶的梗管较长(图80)。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4.5—6.2mm。钟体不扭转,有5条锯齿状的纵棱,所有各条棱在泳钟顶部汇合,其中背棱在泳囊口处延伸为1个小齿。干室比体囊短,顶部较截平,基部四方形凹陷。体囊呈梨形,基部有1个短柄。口板分2叶,基侧角突出,右叶比左叶尖长。
后泳钟体:比前泳钟体小,不对称,右基部齿短于左基部齿,泳囊口有1个小背齿,顶背面有1个凹陷。
单营养体期:叶状体长盾状,盾缘有锯齿,叶状囊基部粗大,顶端尖。生殖泳钟的泳囊四方形,基部边缘有4个锯齿状基齿,泳囊顶的梗管较长(图80)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东海主要出现于冲绳海槽50—100m水层;南海中部出现于200—500m水层。周年出现于南海北部陆架内外区以及东沙、中沙、西沙群岛周围海区和南沙群岛北部海区,主要栖息100m上层。 Leloup(1933)在卡那列岛海区500—1000m水层发现这种水母,但Leloup(1934)以后在0—50m、50—100m水层经常发现这种水母;Patriti(1970)认为主要栖息于0—200m水层;Alvari?o(1971)在160m浅水层中发现;据Pugh(1974)综述,这种水母无论白天或黑夜主要栖息于表层,没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。
国外分布
广泛分布于大西洋赤道水域和热带水域,印度洋赤道水域,太平洋的新几内亚、马尼拉、大堡礁,亚南极水域的克尔格伦岛也有发现。
其它信息
采集地点 浙江南部,1960年4月,陈伟等;东海(125°30′E—28°30′N),1976年7月,高尚武等;东海(126°00′E—26°25′N),1978年6月,高尚武等;海南岛南部,1960年9月,于启成等;西沙群岛的永兴岛、东岛、中建岛,1978年4月,洪惠馨等。